作为一名在安卓和 iOS 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开发者,第一次接触鸿蒙开发时,我是带着几分怀疑和好奇的。毕竟,要在一个全新的生态里重新开始,总免不了要经历一段 "阵痛期"。但经过大半年的实战开发,从最初的手足无措到现在能熟练驾驭分布式应用,这个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想跟各位开发者好好聊聊。​

初遇鸿蒙:分布式开发的惊喜与困惑​

记得第一次打开 DevEco Studio,最吸引我的不是熟悉的代码编辑界面,而是那个 "分布式模拟器"。可以同时启动手机、平板、智能手表三个模拟器,这种多设备协同开发的体验,在其他平台上从未有过。​

但真正开始写代码时,第一个拦路虎就来了。我们团队要做一个智能家居控制 App,需要实现手机和智能灯的联动。按照文档里的示例写了设备发现功能,结果在真机测试时,手机始终搜不到智能灯。那段时间,我和测试工程师天天泡在实验室,换了三台测试机,试了 N 种网络环境,最后才发现是蓝牙和 Wi-Fi 共存时的信道冲突问题。​

解决办法其实很简单:给DistributedDeviceManager设置合理的缓存策略,同时监听网络状态变化。后来我们封装了一个设备管理工具类,把这些逻辑都整合进去,团队里其他同事就不用再踩这个坑了。现在想想,鸿蒙的分布式能力确实强大,但这种跨设备通信的调试复杂度,也比单设备开发高出不少。​

UI 适配:从 "一稿多改" 到 "一次开发多端部署"​

做过跨平台开发的都知道,UI 适配是个让人头疼的活儿。刚开始做鸿蒙应用时,我还是用老思路:针对不同设备写不同的布局文件。结果写了三个版本后就崩溃了 —— 手机、平板、智慧屏的布局逻辑越来越乱,改一个按钮样式要同步改三个地方。​

转机出现在参加华为开发者大会时,听了关于 ArkUI 响应式布局的专题分享。回来后立刻重构了代码,用@mediaQuery和Grid布局重新实现界面。现在我们的首页布局文件只有一个,通过判断设备类型自动调整布局结构:手机上是单列信息流,平板横屏时自动变成双列,在智慧屏上则会优化成适合远距离观看的大字体布局。​

最让我惊喜的是动画效果的实现。之前在安卓上做复杂动画,总要担心不同机型的性能差异。但在鸿蒙上,用AnimationGroup把多个动画组合起来,再配合 GPU 加速,即使在中低端机型上也能保持 60 帧的流畅度。我们做的那个灯光渐变效果,在发布会上演示时,不少同行都问是怎么实现的。​

性能优化:那些让 App 脱胎换骨的小技巧​

性能优化这块,鸿蒙给我的感觉是 "工具很全,但需要慢慢摸索"。记得我们的 App 第一次提交审核时,因为启动时间超过 3 秒被打回来了。那段时间,我天天跟 DevEco Studio 的 Profiler 工具打交道,逐行分析启动日志。​

最后找到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启动时初始化了太多不必要的服务,二是首页图片加载没有做预缓存。解决办法也很直接:用AbilityStage的并行初始化能力,把非核心服务放到后台初始化;同时实现了一套图片预加载策略,在闪屏页就开始加载首页要用的图片资源。​

还有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优化点是列表渲染。我们的设备列表页有上百个设备,最初用普通的List组件实现,滑动时明显卡顿。换成LazyForEach后,内存占用直接降了 40%,滑动也变得丝滑。后来我又研究了一下它的实现原理,发现这种虚拟列表的复用机制,比安卓的 RecyclerView 更智能,连 ViewHolder 都不用自己管理了。​

实战心得:鸿蒙开发的避坑指南​

经过这些项目实战,我总结出几条鸿蒙开发的经验,希望能帮到刚入行的开发者:​

  1. 设备调试一定要用真机。模拟器虽然方便,但很多分布式特性只有在真机上才能完全体现,尤其是蓝牙和 Wi-Fi 协同的场景。​
  1. 多写工具类封装。像分布式数据同步、设备管理这些常用功能,最好团队内部搞一套标准封装,既能提高效率,又能减少 bug。​
  1. 善用社区资源。鸿蒙开发者论坛和 Gitee 上的开源项目里,有很多一线开发者分享的实战经验,比官方文档更接地气。我们解决跨设备数据冲突的方案,就是参考了论坛里一位大神分享的乐观锁实现。​
  1. 关注版本更新。鸿蒙系统迭代很快,每个版本都会带来不少新特性和 API 优化。比如最近升级到 API 9 后,我们用上了新的WebWorkerAPI,把之前阻塞主线程的数据分析逻辑移到了 worker 里,界面响应速度明显提升。​

写在最后:鸿蒙开发的未来感​

现在回头看,从最初的抵触到现在的得心应手,鸿蒙开发给我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栈的拓展,更是开发思维的转变。当我们的 App 实现手机控制、平板显示监控画面、智慧屏展示数据统计的多设备协同场景时,那种成就感是做单设备应用时从未有过的。​

记得有次在朋友家做客,他用我们开发的 App 控制全屋智能设备,手机上设置好参数,平板上实时显示能耗统计,智慧屏上播放着根据环境光自动调节亮度的电影。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了鸿蒙所说的 "万物互联" 不是一句空话。​

如果你问我现在要不要学鸿蒙开发,我的答案是肯定的。虽然它还有些不完善的地方,但那种从 "设备中心" 到 "场景中心" 的开发理念,确实代表了未来的趋势。作为开发者,我们能做的就是拥抱变化,在新的技术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最后,推荐几个我常用的学习资源:华为开发者联盟的官方文档(更新很及时)、Gitee 上的 OpenHarmony 项目(源码里有很多最佳实践),还有很多官方鸿蒙课程和线上培训。希望我们都能在鸿蒙开发的道路上,不断收获,不断成长。

Logo

讨论HarmonyOS开发技术,专注于API与组件、DevEco Studio、测试、元服务和应用上架分发等。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