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C领域梳理:

目前 PC 市场的 SoC 选择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丰富,x86 架构(Intel、AMD)与 Arm 架构(Apple、高通、联发科)正展开激烈竞争,AI 能力也成为新的焦点。

下面是主流 PC SoC 的汇总表格,包括了它们的应用场景和代表机型:

厂商 主流产品系列 CPU架构 主要特点 代表机型(举例)
Intel 酷睿 Ultra 200H/HX 系列 (Arrow Lake) x86 (P+E核) ⚡ 高性能混合架构 (Lion Cove P-core + Skymont E-core)
🎨 强劲核显 (Xe-LPG)
🧠 集成NPU (AI加速)
三星 Galaxy Book 5 Pro, 各类高性能轻薄本、游戏本、创作本
至强 (Xeon) x86 🏢 多核性能
🏢 支持ECC内存 & 多路系统
⚡ RAS特性 (可靠性、可用性、可服务性)
🧠 AI加速 (AMX)
专业工作站、高端移动工作站 (如戴尔Precision、联想ThinkPad P系列)、数据中心服务器
AMD 锐龙 8040系列 (Hawk Point) x86 (Zen 4) ⚡ Zen 4 CPU架构
🎨 Radeon 显卡
🧠 集成NPU (XDNA架构)
主流轻薄本、游戏本、全能本
锐龙 AI 300系列 (Strix Point) (新一代) x86 (Zen 5) ⚡ 全新Zen 5 CPU架构
🧠 更强NPU (算力大幅提升)
🎨 RDNA 3.5 核显
2025年下半年新一代AI PC
Apple M3 / M3 Pro / M3 Max Arm ✨ 能效比极致
⚡ 性能强大
🔒 软硬件垂直整合 (macOS)
🎨 统一内存架构
MacBook Air (M3)MacBook Pro (M3/M3 Pro/M3 Max)
M4 Arm ✨ 能效比极致
⚡ 性能强大
🔒 软硬件垂直整合 (macOS)
🎨 统一内存架构
MacBook Air (M4, 2025)
高通 骁龙 X Elite Arm 🧠 强劲NPU (45 TOPS)
🔋 长续航 (通常无风扇设计)
📶 集成5G基带 (部分机型)
微软 Surface Laptop 商用版 (13英寸 Snapdragon), 联想 ThinkCentre neo 50q QC (迷你主机), 各品牌Copilot+ PC笔记本
骁龙 X Plus Arm 🧠 集成NPU (AI加速)
🔋 能效优秀
各品牌中端Arm架构Windows笔记本
联发科 Kompanio Ultra (如Kompanio Ultra 910) Arm 🧠 高算力NPU (支持端侧AI)
🔋 高能效 (无风扇设计, 长续航)
宏碁 Chromebook Plus Spin 514, 联想 Chromebook Plus (14英寸)

 选购建议与趋势

选择哪款芯片,取决于你的核心需求:

  • 追求极致性能和广泛的软件、游戏兼容性:英特尔酷睿 Ultra 和 AMD 锐龙系列是稳妥的选择,它们性能释放激进,生态成熟。

  • 看重极致能效、长续航和无风扇静音:Apple Silicon(M系列)、高通骁龙 X 系列、联发科 Kompanio 系列凭借 Arm 架构优势,是更好的选择(需注意 macOS 或 Windows on Arm 的生态差异)。

  • 专业内容创作、工程建模或科学计算:Intel 酷睿 i9/HX 系列或 AMD 锐龙 9/HX 系列是基础,若追求极致稳定性和数据处理能力,搭载至强处理器的工作站(如戴尔 Precision、联想 ThinkStation)更合适。

  • 想要体验最前沿的本地AI功能:关注 NPU 算力(TOPS)更高的新品,如 AMD 锐龙 AI 300 系列、高通骁龙 X 系列和 Intel 酷睿 Ultra 系列。

未来趋势已经非常清晰:AI 与计算深度融合,NPU 的重要性将与 CPU、GPU 并列。Arm 架构将继续冲击 x86 的传统优势领域,未来的选择会更加丰富。同时,制程工艺的进步会持续提升能效比。

二、手机领域:

它们就像是手机的“大脑”,决定了性能、功耗、AI能力等核心体验。

厂商 主流产品系列 CPU架构 最新/关键制程 主要特点 典型代表机型
联发科 天玑 9000/9200/9300系列
天玑 8000/8400系列
ARM 4nm/3nm ⚡ 全大核架构 (天玑9300)
🧠 高性能AI引擎
📶 集成5G调制解调器
💰 高性价比
Redmi K系列、vivo X系列、OPPO Find X系列
高通 骁龙 8 Gen 系列
骁龙 7 Gen 系列
自研Kryo/ARM 4nm/3nm ⚡ 强劲GPU性能 (Adreno)
🧠 强大AI算力 (Hexagon)
📶 骁龙X系列5G调制解调器
小米数字系列/Ultra、三星Galaxy S系列、一加数字系列、iQOO数字系列
苹果 A系列 (如A17 Pro, A18) 苹果自研(ARM) 3nm ✨ 极致的单核性能
🎨 强大的GPU
🔒 软硬件垂直整合 (iOS/macOS)
🧠 神经引擎
iPhone 15/16系列
华为海思 麒麟 9000S/9010/9020/9030 自研(ARM) 中芯国际N+2等先进工艺 📶 领先的5G集成
🧠 自研NPU (达芬奇架构)
🔒 软硬件协同 (鸿蒙OS)
华为Mate 60/70系列、Pura 70系列
三星 Exynos 系列 (如Exynos 2400) ARM 4nm ⚡ 自定义CPU核心
🎨 AMD RDNA架构GPU
📶 集成5G调制解调器
三星Galaxy S24系列 (部分地区)
谷歌 Tensor G系列 (如Tensor G4) ARM 4nm 🧠 专注AI与机器学习
🌐 集成Tensor安全核心
📶 ** Titan M2安全芯片**
Google Pixel 系列

市场格局与趋势

从全球智能手机应用处理器(AP-SoC)市场份额来看,联发科(MediaTek)在2025年第一季度以36% 的份额保持领先,高通(Qualcomm)以28% 位居第二,苹果(Apple)则以17% 位列第三。海思麒麟的份额在逐步回升。

制程工艺的竞争是当下的焦点。苹果、高通和联发科等厂商的旗舰芯片已普遍采用4nm,并开始转向3nm工艺。有预测指出,到2026年,全球约有三分之一的智能手机SoC将采用3nm或2nm先进制程

AI能力已成为新一代SOC的竞争核心。各家的NPU(神经网络处理单元)性能不断攀升,以支持更复杂的端侧生成式AI应用,如图像生成、实时语音助手等。

 如何选择?

选择哪款芯片,最终取决于你的个人需求和预算

  • 追求极致性能、流畅生态体验苹果A系列芯片配合iOS系统,依然是综合体验的标杆,但价格较高。

  • 追求顶级游戏、影像和全面的安卓体验高通骁龙8 Gen系列是传统强队,性能释放激进,尤其GPU表现突出,是很多安卓旗舰的首选。

  • 看重能效比、综合性能和性价比联发科天玑系列(特别是天玑9000/9300等)近年进步神速,尤其在能效和AI方面表现优异,提供了另一种高端选择。

  • 关注特定通信、AI能力或支持国产华为麒麟芯片在通信和AI方面有深厚积累,且与鸿蒙OS深度协同,是华为旗舰手机的独特优势。

  • 偏好原生安卓和AI特色功能谷歌Tensor芯片专注于驱动Pixel手机的AI体验,但绝对性能通常不是其最高追求。

需要注意几点

  • 同一型号芯片,不同手机的体验也可能不同:手机厂商的散热设计、性能调度策略系统优化同样至关重要。

  • 参数不代表一切:最终的用户体验是硬件、软件和生态协同作用的结果。建议在选购前,多参考真实用户的体验评价和专业媒体的深度评测。

三、智能穿戴领域:

目前这个领域的芯片选择非常多样,各有侧重。

厂商 主流产品系列 CPU架构 主要特点 典型代表机型
高通 骁龙W5+/W5 Gen 2  未知 🔋 4nm制程,📶 支持NB-NTN卫星通信(双向应急消息),📍 定位机器学习3.0(提升GPS精度),📏 射频前端尺寸缩小约20% 谷歌Pixel Watch 4 
苹果 Apple S系列 (如S10) 苹果自研 (基于ARM) 🔒 与Apple生态深度整合,⚡ 性能强劲,🔄 与iPhone无缝协作 Apple Watch Series 10
华为海思 麒麟A1 -> Hi9200V100  自研 (ARM) 📶 集成5G通信模块(麒麟Hi9200V100),🔋 强调续航、抗干扰与健康监测  华为Watch5 
三星 Exynos W系列 (如Exynos W1000)  自研/ARM 🏆 创新设计与前沿技术(如Exynos W1000获2025CES创新奖) 三星Galaxy Watch系列
小米玄戒 玄戒T1  自研 (推测为ARM) 🔋 低功耗表现跃升,📶 集成自研4G基带  小米Watch S4 eSIM版 
恒玄科技 BES系列  ARM 🎧 在TWS耳机市场影响力大,🔋 低功耗,📶 无线连接 多家品牌TWS耳机、智能手表
炬芯科技 ATS3085系列  MCU+DSP双核异构  🔋 高集成度、低功耗 ,🖥️ 内置2D GPU图形加速引擎(驱动流畅显示),🎙️ 支持AI ENC通话降噪  荣耀手环10 
紫光展锐 W517  ARM 🔋 低功耗,📶 无线连接 部分智能手表、AI眼镜 
Ambiq Apollo系列 ARM Cortex-M 🔋 超低功耗 (主打SPOT技术) 多家品牌智能手表、手环
Nordic nRF54系列 (如nRF54LM20A)  Arm Cortex-M33  🔋 22nm工艺,超低功耗 ,📶 支持蓝牙LE、Matter over Thread等多协议 ,💾 大内存(2MB NVM, 512KB RAM)  智能家居设备、HID人机接口设备、需要复杂协议的产品 

智能穿戴SOC的几个关键特点

智能穿戴设备对芯片有非常特殊的要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1. 功耗至上:一切设计都为长续航让路。采用低功耗设计、先进的电源管理技术制程工艺(如4nm, 22nm)。

  2. 高度集成:在单颗芯片上集成CPU无线连接(如蓝牙、卫星通信)、传感器中枢(处理运动、心率等数据)、电源管理模块(PMU) 等,以减小体积和功耗。

  3. AI赋能:端侧AI处理能力越来越重要,用于生物信号实时处理(心率、血氧、睡眠分析)、本地语音助手等,这能减少与手机或云端通信的耗电,提升响应速度和隐私性。

 市场格局与厂商选择

智能穿戴SOC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有以下几类:

  • 手机品牌厂商自研:如苹果、华为、三星、小米。它们自研芯片主要是为了打造差异化体验实现软硬件深度协同控制核心供应链,并服务于其高端产品线战略。

  • 专业第三方芯片厂商:如高通、恒玄、炬芯、紫光展锐、Ambiq、Nordic。它们提供成熟、稳定、多样化的解决方案,覆盖从高端到入门级的广泛市场,是大多数品牌(尤其是中低端产品)的可靠选择。

“自研”与“第三方”并非完全替代,而常是一种动态平衡和互补。许多品牌会采用“高端自研 + 中低端第三方” 的策略。

如何选择?

为你总结一下挑选思路:

  • 追求顶级性能、无缝生态体验苹果S系列芯片配合iPhone是综合体验的标杆。

  • 看重独立通信、高端功能(如卫星消息)高通骁龙W5系列是安卓阵营的顶级选择,提供卫星通信等先进功能。

  • 看重长续航和健康监测华为麒麟A系列及其后续平台在续航和健康监测方面有深厚积累。

  • 追求性价比、满足日常使用恒玄(BES)、炬芯(ATS)、紫光展锐等国产平台提供了非常多可靠且性价比高的选择。

  • 开发超低功耗设备AmbiqNordic在超低功耗领域表现优异,非常适合对续航有极致要求的设备。

需要注意:芯片本身的参数很重要,但整机的优化(散热、算法、软件) 同样至关重要。同一款芯片在不同品牌的产品中,体验可能会有差异。

四、智能座舱领域:

目前这个领域的芯片选择非常多样,各有侧重。

厂商 主流产品系列/型号 制程工艺 CPU算力 NPU AI算力 内存带宽 主要特点与应用 代表车型或合作方 (部分示例)
高通 骁龙8295 (SA8295P) 5nm 约200K+ DMIPS 约30TOPS 约68GB/s 支持多屏互动(如5屏)、高性能图形渲染、AI体验 理想L系列、吉利银河M9
骁龙8397 (SA8295P) 未知 660K DMIPS 360TOPS 未知 支持多达16个4K显示器、实时光线追踪和沉浸式3D体验,以及端侧AI大模型高性能运行 博泰车联网、德赛西威、伟世通等已基于该芯片布局域控产品
芯驰科技 X9系列 未知 未知 未知 未知 已规模化量产,覆盖多款主流车型 北汽、奇瑞瑞虎7高能版 (X9SP舱泊一体)
X10系列 4nm 200K DMIPS 40TOPS 154GB/s 支持7B参数多模态大模型端侧部署,专为AI座舱场景优化,计划2026年量产 德赛西威将基于X10开发新一代AI座舱平台
芯擎科技 龍鹰一号 未知 未知 未知 未知 国产高端座舱芯片代表之一 部分车型采用双龍鹰一号方案
华为海思 麒麟芯片 未知 未知 未知 未知 国产化代表厂商之一 未明确提及 (但出现在国产厂商列表中)
三星 Exynos Auto V920 未知 未知 未知 未知 面向AI的高性能座舱SoC之一 未明确提及
联发科 CT-X1 (MT8678)
MT8676
未知 未知 未知 未知 支持舱驾融合;MT8676是面向AI的座舱SoC 未明确提及
瑞萨 部分型号 未知 未知 未知 未知 在中国智能汽车座舱SoC市场仍占据主导地位的代表性国际厂商之一 未明确提及
AMD 部分型号 未知 未知 未知 未知 在中国智能汽车座舱SoC市场仍占据主导地位的代表性国际厂商之一 未明确提及
英特尔 Panther Lake 未知 未知 未知 未知 面向AI的座舱SoC之一 未明确提及

市场格局与国产化进展

虽然高通、瑞萨、AMD等国际厂商在智能座舱SoC市场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但一个显著的趋势是国产化率正在快速提升。根据研究,2024年智能座舱SoC国产化率已超过10%。以芯驰科技、华为海思、芯擎科技等为代表的国产厂商正不断崛起,成为市场的重要力量。

 智能座舱SOC的发展趋势

智能座舱SOC的发展日新月异,其算力增长和对先进制程的追求堪比手机SOC。

  1. AI化与大模型上车
    面向AI的座舱SoC将成为未来2-3年主流”。芯片的NPU算力(如40TOPS, 360TOPS)和内存带宽(如154GB/s)变得至关重要,以支持多模态大模型(尤其是7B参数级别)在端侧进行部署,实现更智能、更拟人化的交互体验,并减少对云端的依赖。

  2. 制程工艺不断进阶
    主流芯片制程正从7nm向4nm及以下迈进。2024年,7nm及以下制程芯片占比达到36%,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65%。更先进的制程(如4nm)带来了更高的晶体管密度、更强的性能和更优的功耗控制,能更好地支持AI座舱各种高负载任务。

  3. 舱驾融合与跨域整合
    支持座舱AI和高阶自动驾驶的舱驾融合SoC不断涌现,例如英伟达DRIVE Thor、高通SA8775P系列、联发科CT-X1等。此外,“舱泊一体” 等跨域融合方案也成为降本增效的有效路径,芯驰X9SP就是这方面的代表。

  4. 集成度进一步提升
    一些厂商开始在SoC中集成5G调制解调器、Wi-Fi 7、蓝牙、V2X模块等,通过单芯片实现高速连接与智能计算的融合,有助于主机厂降低成本并提升系统集成度。

主机厂如何选择SOC?

主机厂在选择智能座舱SOC时,通常会根据车型定位、功能需求和成本考量来决定,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案:

  • 单芯片方案:最常见的方式,依赖单一高性能SOC(如高通8295或芯驰X10)提供所有算力,性价比高,是多数车型的选择。

  • 双芯片方案:为追求极致性能和功能冗余,部分高端车型会采用双SOC(如双高通8295、双高通8155或双芯擎龍鹰一号)来构建座舱域控,以确保流畅运行AI大模型、多屏联动等复杂功能。

  • SOC + 协处理器/AI BOX:针对已量产但算力不足的车型,这是一种灵活的“打补丁”方案。通过额外增加一个AI算力盒子(如中科创达ThunderSoft AI Box或斑马智行AI BOX),在不改变原有车辆布线的基础上,提升AI能力,实现“AI座舱平权”。

 如何看待智能座舱SOC?

为你总结一下:

  • 它不仅是芯片,更是体验的基石:SOC的性能直接决定了智能座舱的流畅度、功能丰富度和智能化上限。

  • 参数很重要,但调教与生态同样关键:强大的硬件需要优秀的软件、算法和系统优化相匹配,才能发挥全部潜力。丰富的工具链和生态支持(如芯驰X10配套的AI工具链)能显著降低开发难度。

  • 国产力量不可小觑:国产SOC厂商不仅在技术上快速追赶,在更贴近中国市场的需求、提供快速响应和支持方面也具有独特优势。

  • 未来竞争在于“性价比”与“AI能力”:尤其是在中高端市场,能够提供强大AI算力、充足带宽和优异能效比的SOC,将更受青睐。

五、四种SOC的对比:

它们虽然都叫SoC,但因设备的不同,在设计目标、性能要求和应用场景上差异很大。

特性维度 PC SoC 手机 SoC 智能穿戴 SoC 智能座舱 SoC
核心设计目标 高性能计算综合生产力 性能与能效的极致平衡高度集成 极致低功耗微型化 高可靠性车规安全多任务处理
代表产品 英特尔酷睿Ultra、AMD 锐龙 苹果 A19 Pro、联发科天玑9500、高通骁龙 8 Elite 高通骁龙W系列、恒玄BES系列、苹果S系列 高通SA8295P、芯驰X9/X10系列、英伟达DRIVE Thor
工艺制程 3nm-5nm 3nm-4nm (如台积电N3P) 4nm-12nm 5nm-28nm (车规工艺要求高、迭代慢)
CPU架构 x86 (Intel, AMD) / Arm (高通, 苹果M系) Arm (公版或自研微架构) Arm Cortex-M/A (低功耗核心) Arm Cortex-A (高性能核心) / x86
GPU性能 极强,支持高端游戏、创作软件 强劲,支持高帧率游戏、高分辨率显示 较弱,仅支持简单UI渲染 中强,支持多屏输出(中控、仪表、HUD)
AI引擎(NPU) 重要,集成NPU (AI加速) 核心,集成高算力NPU (如天玑9500达100TOPS) 逐渐普及,用于生物传感、语音助手 核心,支持多模态交互、舱内感知
关键外设集成 雷电4、PCIe、SATA 5G基带、ISP (图像处理器)、高端DSP 蓝牙传感器HubGPS CAN/LIN总线车载以太网
生态与系统 Windows / macOS / Linux Android / iOS 定制RTOS / Wear OS / LiteOS QNX / Linux / Android Automotive
主要挑战 功耗与发热控制 散热、能效、续航 续航、尺寸、成本 功能安全 (ASIL-D)、长效供应 (10+年)

上面表格概括了四类SoC的特点,造成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它们所服务的设备形态和使用场景完全不同。

  1. 🖥️ PC SoC:追求澎湃动力
    PC SoC(如英特尔酷睿Ultra、AMD锐龙、苹果M系列、高通骁龙X Elite)是为笔记本电脑设计的。它们需要强大的CPU和GPU性能来应对办公、内容创作、游戏等重度任务,同时也要兼顾一定的能效以保证续航。近年来,集成NPU进行AI加速也成为重要趋势。

  2. 📱 手机 SoC:性能与功耗的“走钢丝”艺术
    手机SoC(如苹果A系列、高通骁龙、联发科天玑、华为麒麟)或许是综合设计难度最高的。它需要在指甲盖大小的空间里,塞进强大的CPU、GPU、集成5G基带、顶级的ISP(处理相机照片)、高性能NPU(处理AI任务),并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协同与发热,最终实现性能与续航的完美平衡。

  3. ⌚ 智能穿戴 SoC:为续航而生
    智能穿戴SoC(如高通骁龙W5系列、恒玄BES系列、苹果S系列)一切设计都为长续航让路。性能不要求顶尖,但必须极其省电。高度集成蓝牙、传感器处理单元等,专注于健康监测(心率、血氧)、运动算法和通知推送等轻量级任务。

  4. 🚗 智能座舱 SoC:稳定与可靠压倒一切
    智能座舱SoC(如高通SA8295P、芯驰X9/X10、瑞萨、英伟达Orin)完全不同。它运行在极端环境(-40℃到85℃以上)中,设计寿命长达10年以上。首要目标是绝对可靠和功能安全(通过AEC-Q100ISO 26262等车规认证)。其性能用于驱动多个车载屏幕、实现流畅的语音交互、人脸识别以及未来的舱驾融合功能。

 总结

简单来说,你可以这样理解:

  • PC SoC 是高性能全才,追求强大的综合计算能力。

  • 手机 SoC 是全能型选手,在性能、功耗和集成度上找最佳平衡点。

  • 智能穿戴 SoC 是节能专家,一切为了更长的续航时间。

  • 智能座舱 SoC 是特种兵可靠性和安全性是第一生命,要能适应严苛环境并长期稳定工作。

Logo

讨论HarmonyOS开发技术,专注于API与组件、DevEco Studio、测试、元服务和应用上架分发等。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