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好奇到同行,一段被代码点亮的大学时光
HarmonyOS《鸿蒙心迹·轻享时刻》我和鸿蒙开发的独家记忆
我的鸿蒙手记:从好奇到同行,一段被代码点亮的大学时光
第一次在笔记本上写下“OpenHarmony”这串字母时,窗外的银杏叶正落在大一的课桌上。那是去年九月,学校邀请了鸿蒙生态的工程师做讲座,讲师手里的PPT切换到“国产操作系统”几个字时,我忽然坐直了身子——作为软件工程专业的新生,我听惯了课本里的国外技术名词,却第一次在课堂之外,触碰到一个带着“中国”标签的开发生态。那天讲座结束,国产鸿蒙像一颗种子,悄悄落在了我心里。
初遇后的“孤军奋战”:寒假里的灯光与三次“80+”
大一上学期的课程排得满,学生会任务、班级活动占去了不少时间,我虽然不时关注着学校鸿蒙俱乐部的动态,却终没有开始对鸿蒙的学习。直到寒假回家,行李箱里塞了两本空白笔记本,我终于下定决心:好好学一次鸿蒙。
每天晚上八点,我准时打开鸿蒙官方课堂的视频,屏幕里老师讲ArkTS语法的声音,成了我房间的“背景音”。妈妈总说“别熬太晚”,可我看着代码在模拟器里成功运行时,总忍不住多试几个组件。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去CSDN搜其他开发者的笔记——有位博主写的“ArkTS基础语法梳理”,我反复看了多遍。
后来我试着写学习笔记,第一篇是《HarmonyOS_ArkTS语法入门》,发布到CSDN时,我紧张得反复检查排版,生怕写错一个知识点。没想到第二天收到了第一条评论:“新手能看懂,感谢分享”,那天我对着手机乐了好久,之后入门(二)(三)陆续发布。我开始尝试鸿蒙应用开发者初级认证——可现实很快给了我“下马威”:第一次82分,第二次85分,第三次83分,每次查分都差一点到90分的及格线。第三次查完成绩有点泄气,可瞥见桌上写满笔记的本子,“再学一段时间就行了,别太急”,我对自己说。
错失与沉淀:大一下的岔路口,在等待里积蓄力量
开学后,课程表多了C语言、HTML、Java,我还自学了C++,每天在不同编程语言的语法里“切换频道”,鸿蒙的学习暂时被放在了一边。直到有天晚上,室友随口提了句“我现在是鸿蒙俱乐部的核心成员了”,我才猛地想起寒假里的招募——原来俱乐部在寒假组织了测试,而我因为没及时看公众号通知,彻底错过了。
那天晚上,我翻遍了鸿蒙俱乐部的历史推文,看着其他成员分享的项目成果,心里有点失落。那段时间,我把更多精力放在了算法上,每天都做一道算法题,有时候遇到复杂的动态规划题,在B站上要看好多的讲解视频。闲暇刷视频时,不时地关注一下最新的技术文档,就像和一位“老朋友”保持着联系。
破局:暑假的“三重奏”,在忙碌里靠近目标
今年暑假,我做了三个决定:跟着学校鸿蒙社团的进阶班学习、应聘辅导班老师、暑期社会实践。现在回想起来,那个暑假的日子,像一首节奏飞快的“三重奏”。
进阶班每周要提交作业,我需要跟着学习进度进行二手交易APP前端开发,需要用到很多新学的ArkUI组件;辅导班有21个学生,横跨两个年级,语数英三科都要我带,每天要花两小时备课;键盘声和白天学生的吵闹声在脑子里“打架”,但只要看到模拟器里APP的界面逐渐完善,就觉得这一天很充实。
暑假第二个月,我被家长安排到山西的建筑工地做社会实践。工地的作息很规律也很严格从早上5点半到下午6点半,每天晚上我都要疲惫的挤时间看后端知识——SpringBoot、MySQL,这些对我来说都是新领域。。考核那天,我满怀信心的提交了二手APP的前端成果和后端学习报告,几天后收到“通过考核,成为核心成员”的通知,——那一刻,所有的忙碌都有了答案。除此之外,我还在之后的一天晚上通过了鸿蒙应用开发者基础认证。
## 攻坚:实验室的“凌晨三点”,与伙伴们共赴荣光
九月开学,学校鸿蒙实验室招新的消息一出来,我立刻拉上四个同学组建了队伍。作为队长,我带着大家写申请书、准备答辩,两周内闯过两轮筛选,成功入驻实验室的那天,我们在实验室门口拍了张合照,每个人都笑得很灿烂。
还没等我们庆祝,老师就给了一个挑战:一周内,在暑假的二手APP基础上完善功能,做出一个能实际使用的应用,这个应用还要代表学校俱乐部参加开源鸿蒙技术大会2025。这对我们来说太难了——五个人里,只有我和另一位同学学过后端,剩下三个人连SpringBoot都没接触过。
从那天起,实验室成了我们要上的的“第二个学校”。每天上完课,我们就带着笔记本电脑赶过来,回宿舍后也是努力到凌晨三点。
一周后,我们超预期的完成了项目,老师也带着我们的作品去参与大会分享。在直播中,当主持人念出“活力开源鸿蒙技术俱乐部”的获奖名单,听到我们学校名字的那一刻——那些熬夜的日子、查bug的焦虑、互相鼓励的瞬间,都在这一刻有了最好的回报。
## 同行:鸿蒙之外,是更辽阔的成长
现在,我们五个人还在一起——基于鸿蒙应用准备着挑战杯、大创、各种技术竞赛,还有更多的挑战。有时候我会想,如果当初没有在讲座上听到OpenHarmony,如果寒假里因为三次认证失败就放弃,如果暑假没有在工地里坚持学习,我的大学生活会是什么样?
或许还是会按部就班地上课、写作业,但不会有凌晨三点实验室的灯光,不会有和队友们并肩作战的热血,不会有站在技术大会舞台上的骄傲。鸿蒙于我,不只是一门技术,更像一位“引路人”——它让我在大一就找到了明确的方向,让我在遇到挫折时学会坚持,让我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更让我的大学生活,因为代码和热爱,变得格外明亮。
那些和鸿蒙有关的日子,是我独家的记忆,也是我成长路上最珍贵的礼物。未来,我想继续跟着鸿蒙走下去,写更多代码,做更多项目,在国产操作系统的生态里,做一个永远热爱的开发者
更多推荐
所有评论(0)